事实上,从最初在国防安全方面的应用,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商业航天公司,我国的航天事业也离大众的生活越来越近。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卫星发射也是中国航天技术成熟化的有效例证。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早期的航天事业发展更多聚焦于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在发射成功后具备了系统工程全流程、全要素的研发与发射服务能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发射卫星的数量不断增多,航天规模不断变大。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由国家批准实施,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921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在上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发射,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11年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空间科学以及对地观测、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领域取得巨大突破。2015年起,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先后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上新台阶。
2018年中国航天发射活动创下历史新高,2018年中国航天发射39次任务中,有37次任务由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施,2次由其他火箭实施。
航天产业尤其是航天应用产业,对国民经济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高端制造重点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航天事业也开始步入成熟期,逐渐进入实际应用,航天技术在国计民生中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历经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人一直凭借实干精神驱动航天事业不断发展,走入新阶段。不论是在研究航天技术抑或开发航天应用的过程中,中国航天人均遵循一种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在一些关键难题的攻克中,中国航天人首要思考的问题均是目前的技术怎样和实际应用结合,让关键技术发挥出实际作用。
曾几何时,航天发射在我国一直是“国家队”专属领域,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逐步开放,一大批民营航天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到2018年底,我国内地注册的民营航天企业已过百家。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民间资本力量逐步壮大,如能吸引民间资本投入航天领域,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将助推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
诚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民营航天事业才刚起步,未来道路曲折漫长。比如,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滞后,民企进入航天领域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发射场、组装厂房等基础设施不足且对民营企业开放不够;“国家队”与民营航天企业缺乏信息交流平台,以及门槛过高的保密审查令民营企业资金流动性减弱等。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迭代,航天领域的门槛也在进一步降低,过去只能通过国家队企业集中投资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一些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也开始逐步尝试。
目前,“国家队”主要承担着国家大型航天工程,而大量的民间卫星发射需求无法完全靠“国家队”来满足。在此情况下,民营航天企业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口。这类民营企业经营体制灵活,市场反应迅速,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科研机构等客户的个性化需要,且可以通过多个渠道来增强资金实力,也推动商业航天爆发出大量的机会。
事实上,民营企业快速崛起,投入商业航天的背后离不开资本的驱动。眼下资本对于商业航天的青睐也源于技术的成熟。从横向角度对比,作为“高精尖”技术,航天事业相比起其他产业,一个需要持续投入,回报周期十分漫长的行业,甚至在其他产业已经得到回报时依然在早期投入阶段。但从纵向角度分析,经历多年发展,航天产业的技术不断成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行业门槛不断降低,更新周期不断加快,因而投资回报周期和期初相比确实有一定缩短。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航天领域。
另一方面,民营商业航天的崛起也让整个航天事业的氛围更加活跃,航天技术快速实现商业化有了更多的尝试机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下游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服务需求有望不断从行业应用向大众消费市场扩展。
眼下,我国航天事业处于蓄势待发的酝酿阶段,未来几年,相信中国航天事业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深化航天国际合作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例如,在空间站建设方面,邀请国外企业进行联合飞行试验,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太空活动,积极参与国际空间行为准则的制定,增强国际航天事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