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关键小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近年来,广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要求,按照“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持续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致力于将广州打造成全国垃圾分类处理样板城市。
2020年7月1日,全国首部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两周年,市人大常委会日前对全市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大规模明察暗访,检查内容全覆盖。
目前,广州市已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19年全市居住小区100%完成楼道撤桶,全市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位约1.8万个,约15万党员回社区报到参与垃圾分类服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分别由62%、56%提升至99.1%、95.5%,垃圾分类形成全市共识、全民共识、全社会行动。
垃圾分类是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从“他律”到“自律”,从“要我分”到“我要分”,广州2000万市民将继续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推动广州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提升广州城市文明程度,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有力支撑。
在全国率先完成垃圾分类地方立法
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提供“广州样本”
广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每年都反复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和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垃圾分类工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按照“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聚焦垃圾分类各环节,高质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制订实施《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匹配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8万吨/日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小清表示,市委市政府采取了超大力度的举措,推动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成绩有目共睹。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也积极担当作为,2018年7月1日,全国首部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提出和推广“三化四分类”模式,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提供“广州样本”。
今年7月1日、2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市人大系统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全覆盖检查。首先,大规模进行市区联动检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6个检查小组,由7位常委会领导带队对11个区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抽检,11个区人大常委会同时对本行政区域内进行广泛检查。市、区两级人大在同一时间全体出动进行同一事项的专项检查,这在广州市人大历史上是少见的。其次,大规模进行明察暗访,市人大常委会组织223名市人大代表进行暗访,7位常委会领导利用晚上时间每人暗访2至4个居住小区或单位,11个区人大常委会也加大了暗访力度。第三,全覆盖检查垃圾分类全链条和全部行政区域。这次检查覆盖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全链条各环节,覆盖了全市11个区的全部行政区域。
此外,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全面启动新一轮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常委会大力督导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第三资源热力电厂等项目建设,推动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广州市人大代表王凤丽告诉记者,她之前的一个顾虑是垃圾分类上去了,终端处理能力却跟不上,“分了等于没分”。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广州的垃圾分类终端日处理量完全跟得上,“前端分类没有负担和压力,尽管大胆地分。”
所有居住小区100%楼道撤桶
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9.1%
“阿姨,剩饭剩菜倒在‘厨余垃圾’桶内,塑料袋放在‘其他垃圾’桶中。”在海珠区同福中路的富力金禧小区A1栋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两名戴着手套、穿着工作服的垃圾分类督导员站在垃圾投放点旁,逐一打开居民的垃圾袋,看是否分类正确。
居民陈阿姨告诉记者:“一开始不习惯做好分类,但是‘桶长’都会很认真地纠正,现在我丢垃圾之前也都会先看一下是不是分类正确。”
据了解,广州全市已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位约1.8万个,其中定时投放点约1.1万个、误时投放点约0.7万个。
经过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全覆盖的持续宣传,市民群众对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了99.1%,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逐步提高。特别是2018年7月1日《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垃圾分类成效逐渐显现,社会公众分类意识明显提高,分类投放精准率大幅上升。
广州市人大代表高玉华表示,“如果按照干湿垃圾分开的基本要求,那么我觉得大部分市民是可以做到的。随着市民垃圾分类习惯慢慢养成,今后再逐步提高分类要求”。
2019年,广州全市所有居住小区已100%完成楼道撤桶。
撤桶之初也曾经历“阵痛”,从不理解到理解接受,居民观念的转变折射出广州垃圾分类工作的精细,饱含了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人员的付出。
早在2014年,广州市就积极探索推进楼道撤桶定时定点投放模式。黄埔花园是第一个高层楼道撤桶的小区,“街道和物管公司都接到很多投诉电话,甚至还有居民把垃圾拎到物管公司前台。”黄埔街环卫站的钟伟林告诉记者,撤桶初期居民非常抵触,这让垃圾分类工作人员压力非常大。
钟伟林与同事们每周两到三次上门宣传,一般会带些小礼物上门,或与支持垃圾分类的居民和志愿者、社区党员一起,讲理的同时也凭借邻里情谊劝说。还将小区33栋楼的楼道全部重新粉刷,“实实在在感受到楼道环境变好了,居民们也不舍得再破坏,慢慢养成把垃圾带下楼的习惯。”
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广州市坚持奖励与督导并重,引导居民提高垃圾分类精细化程度。
番禺区福景社区是广州最早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单位,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的提高归功于社区联合物业制定的奖惩办法。例如,每个月垃圾分类考核优秀的住户,会奖励一份精美小礼品;相反,乱扔乱放垃圾的住户,由居委会上门劝说。
2020年7月1日,《广州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奖励暂行办法》施行,有效期3年。在此期间,广州市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工作中成绩突出,具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将获得通报表扬、奖金等。
“垃圾分类涉及公众的生活习惯的改变,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社会工程,公众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耐心、深入的动员和持久跟进。”广州市人大代表徐嵩表示,建议在社区形成长效的垃圾分类动员机制,促进社区针对垃圾分类的自我组织、自我监督的发展。来源:广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