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民罗先生退休后喜欢到猎德大桥上拍日落,他说:“近几年来广州的日落越来越美,天清气朗、绚丽多彩。”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的五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广州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绿色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高质量发展构筑支撑保障。2020年1~9月,广州PM2.5浓度再创新低,今年有望连续四年稳定达标。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17年广州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18年广州PM2.5平均浓度保持35微克/立方米。
2019年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在全国9个中心城市中最优。
今年1~9月,PM2.5浓度再创新低,平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 23.1%。
2018年底广州实现公交电动化,全市已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11394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为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供重要支撑。
保护河涌 全民参与
2018年以来,广州新建污水管网12437公里,是“十二五”期间的9.6倍,新建成通水污水厂17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6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66万吨/日,跃居全国第二。
目前广州市共有民间河长8811名,其中党员河长3867名、企业河长232名、学生河长188名、志愿者河长3599名、热心市民河长925名。
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市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有广州“城央绿肺”之称的海珠湖成了市民游玩、观鸟的好地方。今年已经90岁的孙伯和两位老友经常一起到海珠湖观鸟、拍鸟,他笑着说:“我们三个,分别是87岁、90岁和92岁了,还在为鸟痴迷。”孙伯告诉记者:“海珠湖这里鸟儿多,空气好,我每个星期都会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小康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打赢蓝天保卫战又是其中重要的标志性战役之一。
近年来,广州坚持“减煤、控车、降尘、少油烟”的工作思路,落实蓝天保卫战工作方案,不断改善空气质量。2017年,广州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及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常住人口超千万的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PM2.5达标的城市,也是珠三角PM2.5浓度唯一同比下降的城市,全面完成了国家“大气十条”空气质量改善终期考核目标任务。
147条河涌消除黑臭 鸦岗断面水质跨越式好转
天清气朗、水清岸绿曾是市民心中的理想,而现在理想正照进现实。曾经黑臭的石井河,现在已脱离黑臭河涌行列,河涌两岸是跳广场舞、打太极的市民,河道中是翩翩起舞的白鹭,河水里还有欢快的鱼儿。
近年来,广州把水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治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19年底,纳入国家考核的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被生态环境部点名作为水环境改善先进城市代表;作为治水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国考鸦岗断面水质2019年实现跨越式好转,从2018年的劣V类提升至IV类,达到国家和省考核要求,主要污染指标氨氮浓度同比下降68.9%、溶解氧浓度同比上升71.1%;今年1-9月,包括鸦岗断面在内的全市9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阶段性达到考核要求。
成首批环境总规试点编制城市
与此同时,广州还不断创新土壤管理模式,现代化环境治理助力城市建设发展平稳从容。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优化服务系列措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范围精细化。《广州市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技术指引》的实施,明显加快了农用地再开发利用进程,极大满足了城市快速发展迫切需要。
广州还成为全国首批环境总规试点编制城市,也是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率先开展“多规合一”工作的城市,全面实施的《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大气、水、生态等环境空间管控区,通过纳入“多规合一”,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更深入参与城乡规划、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项目策划的决策部署,在源头准入、空间管控、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来源: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