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自1992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次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全国老龄化的“急先锋”,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一起“五化叠加”的态势更加明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十二五”期间,广州实施养老服务设施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空前的力度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同时确立了到2015年实现“9064”的基本目标,即90%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其中社区照料、社区康复等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覆盖6%的老年人;4%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实现养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而毋庸置疑,居家养老仍是未来养老的主体方式。
家庭小型化 空巢老人比例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州市家庭规模也在呈现缩小趋势。家庭规模的不断下降趋势,导致传统的由子女照顾的老年人家庭养老模式开始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老年人独居比例也有所上升,这与广州市老龄化程度加深、高龄老年人增多有很大关系。
一组此前的数据显示,广州城市老年人家庭中34 .9%的家庭为三代户,26.2%的家庭为二代户,28.9%的家庭为一代户。广州市城市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同住的比例为68.7%,不与已婚子女同住的比例为31.3%。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同住比例的下降,同时也导致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数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据统计,2013年广州独居老人达到11.23万人,而去年广州市居家养老状况调查分析中也可以看到,空巢老人(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或者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社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的独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占了40 .1%,其中没有配偶独居的老人占了13.9%,而且在受访老人呢中,76.77%患有慢性疾病,这些老人的生活料理令人担忧。
“也就是说,如果按宽泛的所谓‘空巢’概念来统计,有将近一半的老人平时都是不跟子女在一起居住的”,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如此告诉南都记者,而且双老家庭、纯老家庭都在增加,60岁以上家庭增长很快。
过半老年人认可与子女分开居住
有调查显示,广州市老年人中超过一半的老年人认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养老方式最好,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希望在政府建立的免费或者低价敬老院里养老,同时还有近五分之一的老年人选择自我养老方式。
陈奶奶的老伴去世多年,独自住在石井的老房子,在越秀区居住上班的女儿经常劝说陈奶奶到市区与他们一起住,让子女孙子可承欢膝下,“可是老太太总说住不惯,小区里没熟人,而且买菜什么的也不如在老房子方便,不肯来,但要我们年轻人住回老房子也不现实”,陈奶奶的女儿说,尽管在一个城市里,母亲其实也算是“空巢”老人。
广州市老龄办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趋向独立居住,在积极为他们提供独立居住条件的同时,应加大社区养老力度,政府要在利用好现有福利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养老设施。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行动通常不方便,所以如果在老年人住所附近有医院、市场、车站等公共设施,将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一床难求”更多的是针对公办养老机构
随着观念的转变,机构养老作为另一种模式,目前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广州自2012年起实施养老服务设施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多来全市动工兴建养老床位超过2.5万张。截至2014年底,广州市养老机构共170间,床位数达4.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1张(北京35张,上海28张,天津25张)。其中民办床位2.9万张,占床位总数比例达70%。“今年底力争广州养老床位要达到5.6万张,今年新增1.3万张”,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透露。
但是,尽管养老床位呈现直线上升,在公众的印象中,养老床位感觉仍是供应紧张,“一床难求”。对此,该负责人就提到,按照此前的目标,到2015年将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40个养老床位,这个其实已经是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所谓的“一床难求”,更多的是针对公办养老机构而言,很多民办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也并不是很高。她还解释到,机构养老主要是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主要是起托底保障作用,并非主要的养老方式。
而为了让公办养老床位的分配更为公平合理,广州也率先制定实施了《广州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试行办法》,配套网上办事平台,为本市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提供公平、公开、便捷的轮候服务。据了解,公办养老机构轮候制度实施一年多时间,目前已经通过轮候入住的有500多老人,参与轮候的老人有4300多人。
刘奶奶退休前是一名大学老师,家庭和睦,子孙满堂,家境宽裕,两年前她和老伴自己选择搬进了寿星大厦,“平时子女们上班都很忙,家里也经常没人交流,这边很多老年朋友反而有共同语言,而且老伴身体不太好,在这边有护理人员更方便照顾,子女周末休假了就来看看我们,接出去吃吃饭什么的,大家感觉都好”,刘奶奶表示住养老院并不是遭子女嫌弃的意思。
不过,从养老提出的“9064”目标来看,要让90%的老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无疑仍然是老年人未来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对于养老服务业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广州此前出台实施《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管理,按照每人每月200-400元标准为“三无”、高龄独居、生活不能自理的经济困难老人等“六类老人”购买服务。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正积极推进“新建50个日间托老机构”民生实事项目,今年年底可实现每个街镇有一个日间托老机构的目标。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少覆盖面低
然而,尽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和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各类服务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的问题日益突出。
有关负责人也提到,广州养老基础设施配置建设仍有不科学、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服务形式单一,上门的养老服务种类很少,主要都是政府牵头的方式,集中在家政、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居多,但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则不到位,家庭病床、基层服务只能惠及少数人群,专业护理形式缺乏。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对象条件设置过严,真正能享受到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数量比例较低,而且补贴标准偏低,造成服务时间短、内容少、层次低,难以满足广大社区老年人多样性、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只有1.3万人,仅占老年人口的6%,覆盖面低,另外供需有效对接也不合理”。缺乏稳定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社区居家养老势必难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数据
广州老龄人口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14年底,广州市共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40 .6万人,老龄化率达16 .7%(北京21 .2%,上海28 .8%,天津20 .01%)。预测未来一段时期老龄人口以每年约5%的平均增速快速增长,2020年将达到180万人,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一起“五化叠加”的态势更加明显,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广州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全国老龄化的“急先锋”。
新现象
“候鸟老人”群体养老服务日益引起关注
据统计,目前广州有登记在册的60岁以上流动人口达到了9.81万人,还有大量没有统计在册的外地老人在穗常住。候鸟老人正在增多,但目前公办养老机构对外地户籍老人暂时仍没有放开,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性有待政策也暂时只是针对户籍老人,不过民办养老机构则没有限制,一些基本公共服务包,包括65岁以上常住老人的建档免费体检等,星光老年之家的开放等,则开始惠及外地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