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发布了2014年我国建材工业运行情况:整个行业面对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不旺、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总体保持了“稳中有进”的态势,但2015年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
行业增速放缓
2014年我国建材行业运行的一大特点是,一些高能耗、产能严重过剩的产品增速大幅放缓。比如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分别为24.8亿吨、7.9亿重量箱,同比分别增长1.8%、1.1%,增速分别同比下降了7.8、10.1个百分点。
可喜的是低耗能低排放加工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速,如,生产混凝土1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4%,钢化玻璃4.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1%。
不过整个行业主营业务增速趋缓也是不争的事实。去年全年,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同比降低6.9个百分点。其中,水泥制造业9792亿元,同比增长0.9%,增速同比下降了7.7个百分点。水泥制品、建筑陶瓷、玻璃纤维、耐火材料制造业分别完成8600亿元、4400亿元、1509亿元、47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11.8%、13.4%、8.9%。平板玻璃主营业务收入同比略有下降。
在增速放缓的同时,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继续提高。1~12月份,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70.2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水泥行业实现利润780.2亿元,同比增长1.4%,利润总额仍居建材各子行业之首。水泥制品、轻质建材、玻璃纤维、隔热材料、卫生陶瓷等行业利润同比增速均高于12%。
在国际石油、铁矿石等大宗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的背景下,我国建材行业价格保持稳定。2014年12月份,我国建材及非矿产品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25%,1~12月平均价格同比上涨0.15%,总体稳定。其中,水泥平均出厂价格每吨296.4元,环比下降2.72元,1~12月平均价格同比下降0.43元;平板玻璃平均价格每重量箱63.3元,环比下降0.2元,1~12月平均价格同比降低4.1元。
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建材行业也在2014年出现了进出口逆差现象。1~12月,建材商品进口463.3亿美元,同比增长110.8%;累计出口361.2亿美元,同比增长5.3%,自7月份以来持续保持逆差。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第一次。
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要原因是,钻石、宝石、翡翠、软玉等非金属矿商品进口额的大幅增长,1~12月份进口金额总计348亿美元,占全部建材商品进口额的75%,扣除这四种产品,其他建材商品进口金额同比仅增长2.3%。
三大困境待解
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总体来看,2014年我国建材行业经济平稳运行原因有三:一是化解产能过剩取得初步成效。1~12月份,水泥行业投资下降18.7%,初步统计,全年新增水泥熟料产能较上年减少2400多万吨,下降25%。淘汰落后水泥产能8100万吨。二是大型建材企业集团通过并购重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前10家水泥集团熟料产能9.16亿吨,产业集中度达到52%。其中,中国建材集团水泥熟料总产能达3亿吨,占全行业17%。安徽海螺集团兼并重组效益显著提高,预计全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左右。三是技术进步步伐加快。除尘、脱硝、脱硫等适用技术已在建材行业加速推广应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产业废弃物发展势头良好,精细陶瓷、闪烁晶体、耐高压复合材料气瓶等产业化技术日趋成熟,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陆续在骨干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业内渗透加快,两化融合进一步加深。
但是进入2015年,我国建材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由于国民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主要靠投资拉动的建材市场需求增长将非常有限。”
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以水泥为例,尽管产能增长势头得到明显遏制,但2014年建成投产水泥熟料生产线仍有54条,总产能7000多万吨,加上2015年在建项目建成投产,这些产能集中释放将对市场产生冲击。由于目前投资水泥行业效益较好,见效快,对部分落后地区很有吸引力,新上扩能项目的欲望依然较强。
二、效益增幅逐渐收窄。从数据来看,虽然2014年建材行业总体经济效益尚可,但值得关注的是,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增速不但低于上年,而且逐月收窄,分别由年初2月份的13.7%、34.7%下降到12月份的10.1%、4.8%,呈现前高后低态势。这预示着2015年全行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