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孕产妇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71%
2012—2015年,广州实施了第一轮母婴安康行动计划,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6700多万元。通过第一轮计划的实施,近年来年分娩量均在22万以上的广州市全人口、户籍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5年,广州市户籍孕产妇死亡率为4.42/10万、婴儿死亡率为2.96‰,比2010年分别下降71%、17%,妇女儿童健康水平逐年改善,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为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广州构建了新的区域危重孕产妇和儿童救治体系,市、区两级重症孕产妇、儿童救治中心分别增加到23所和12所,并将采供血机构、急救医疗指挥中心、120网络医院纳入了救治网络,建立了市区二级联动响应、专科专病对口转诊的救治“绿色通道”网络。
2013—2015年,广州市助产机构共救治危重症孕产妇8000多人,救治成功率为99.15%;救治危重症儿童43600多人,救治成功率达97.55%。
2014年全市产科医院剖宫产率下降到38%,是2000年后首次低于40%,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35.9%,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针对儿科服务能力,建立了城市大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产儿科的工作机制,培训产儿科等医护人员近6000名。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了近3400万元,对基层助产机构产科、儿科紧急救治基本设备进行配置,帮扶基层助产机构儿科专科建设。将依托院校增设儿科专业
为积极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广州2016年将启动新一轮母婴安康行动计划。
针对产科儿科床位紧缺的问题,新一轮计划将推动新建妇女儿童医院或改扩建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儿童医院。此外,还将启动儿科等紧缺医疗卫生人才建设专项计划,探索建立基于床位对儿科进行专项补助的补偿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保障人员待遇,促进产儿科可持续发展。
笔者注意到,其中一大亮点是,针对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广州将依托广州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增设儿科专业或委托高校“订单式”定向培养儿科医生。
不少业内人士都指出,1999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儿科学专业,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成为了儿科医生紧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增设儿科专业,是一个很好的措施,说明政府真的开始重视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院长龚四堂认为,这一举措能在长期上为儿科医生来源提供保障,很有积极意义。
不过,他也指出,从开始培养儿科医生到真正在临床上发挥作用,需要11—12年的时间。要改善目前的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还需要稳定现有儿科队伍,大力改善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在待遇上能够体现儿科医生的劳务价值。“不仅要培养新的儿科医生,还要让他们能够留得下来。”将依托院校增设儿科专业
为积极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广州2016年将启动新一轮母婴安康行动计划。
针对产科儿科床位紧缺的问题,新一轮计划将推动新建妇女儿童医院或改扩建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儿童医院。此外,还将启动儿科等紧缺医疗卫生人才建设专项计划,探索建立基于床位对儿科进行专项补助的补偿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保障人员待遇,促进产儿科可持续发展。
笔者注意到,其中一大亮点是,针对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广州将依托广州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增设儿科专业或委托高校“订单式”定向培养儿科医生。
不少业内人士都指出,1999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儿科学专业,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成为了儿科医生紧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增设儿科专业,是一个很好的措施,说明政府真的开始重视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院长龚四堂认为,这一举措能在长期上为儿科医生来源提供保障,很有积极意义。
不过,他也指出,从开始培养儿科医生到真正在临床上发挥作用,需要11—12年的时间。要改善目前的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还需要稳定现有儿科队伍,大力改善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在待遇上能够体现儿科医生的劳务价值。“不仅要培养新的儿科医生,还要让他们能够留得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