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报道,3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汽车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2017两会高端访谈《企业家说》。作为全国五大汽车集团之一的掌门人,徐和谊在节目中畅聊品牌文化建设、新技术发展以及行业新风向,也分享了他的战略思考和规划。
过去的一年当中,北汽集团取得了令同行“艳羡”的成绩——集团用五年时间就迎来了第一百万辆自主品牌汽车的下线,成为自主品牌最快进入百万俱乐部的一个;旗下绅宝品牌销量暴增八成;合资品牌北京奔驰超额完成30万辆目标,其接近三成的增速成为一线豪华品牌中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基盘最大的北京现代继续年销超百万。
2017北汽的“小目标”
当前,正值汽车行业风云变幻之际,新能源、智能化、轻量化等技术迅猛发展,同时互联网模式对于传统制造业的冲击也日趋激烈,如何领导北汽集团由一个传统的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2017年,北汽集团有何新目标?
徐和谊在访谈中透露:“去年北汽集团进入了世界500强的160位,较上一年度进步了四十多位,今年的目标是进到130以内,继续进步三十位。去年北汽的营业收入是4060亿,今年我们的目标要确保完成营业收入4800亿,集团内部的奋斗目标是要超过5000亿。也就是说,今年的营业收入有近1000亿成长台阶。”
“阶梯性退补”将带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洗牌
谈及阶梯性退补政策,徐和谊认为,这将会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洗牌。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池生产企业规模的扩张,整个电池制造成本以及售价将大幅降低,其降速和降低幅度已经超过国家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财政补贴退坡的速度。
徐和谊介绍说,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政策的退坡分了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在今年1月1号已经结束;第二个台阶在2019年1月1日;第三个台阶是2021年1月1日。他强调,政府在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方面,逐步由补贴市场向支持这个行业的创新做调整。市场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交给市场去解决。政策向支持行业创新发展转移,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有人担心到2020年底,整个补贴结束时会不会使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断崖式下滑?徐和谊认为,从目前整个电池技术的进步和价格下降的趋势来看,完全不会出现这种局面。不仅不会,实际情况反而还会发展得更好一些。
目前,北汽新能源发展十分迅猛,2016年完成5.2万辆的销量,连续四年蝉联国内单一纯电动市场第一名,今年的目标是确保17万辆的销售,力争达到20万辆,同比增长3-4倍。
汽车不智能 早晚被淘汰
提及北汽的智能化发展战略,徐和谊表示,做汽车如果不走智能化路线,不发展智能技术运用在产品上,早晚会被淘汰出局。
徐和谊说,智能化是全球汽车行业未来在技术领域重点发展的方向。同样,从国内市场来看,也是未来从产品上竞争和打拼的重要抓手。从智能化来讲,目前不管是国内汽车行业还是全球都是重点。
徐和谊建议消费者在挑选新车的时候,在考虑安全、油耗、服务各方面的基础配置外,再增加一个智能化指标作为重要的参考。
共享汽车会有很大的市场
徐和谊表示,作为末端领域交通出行,未来共享汽车市场不会小于共享单车市场。他说,共享汽车主要会集中在比较大的城市,结合“蓝天保卫战”来,共享汽车领域所用的产品都应当是纯电动汽车,不仅要方便大家出行,还要为空气、蓝天做贡献。
提到共享汽车的前景,徐和谊认为,进入共享经济的时代,要思考怎么在共享单车、汽车、共同拥有的资源上做文章,这对社会、消费者个人都是多赢的消费模式。所以,下一步不管是共享单车还是汽车,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是公共交通基础上的又一个出行补充方式。另外徐和谊透露,今年二季度北汽将推出耗时两年开发的共享新能源车,并在北京、重庆、长沙、天津、石家庄等城市推行。
汽车领域未来竞争的焦点在文化
面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战略,作为制造业代表性企业,徐和谊坦言,“压力非常大。”他说,到2025年,“中国制造”要实现从一个制造大国成长为一个制造强国的转变,还剩下八年时间,非常紧迫。而如何成为一个制造强国,质量是最基础的问题,没有可靠的质量,制造强国、品牌等都无从谈起。
在访谈中,徐和谊分享了他的一段经历:“我记忆中十年前到德国出差,遇到了一个汽车行业内的专家级人物,我跟他探讨过一个问题——未来中国汽车和这些国际汽车大国、国际汽车企业竞争,我们的差距是什么?或者说竞争的焦点是什么?”这位专家告诉他,是文化。这让徐和谊感觉到非常意外,这位专家并没有谈产品、价格、技术、人才,而只提到了文化。
徐和谊说,通过十年的领悟,对这句话的感受越来越深。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质量时代”。徐和谊认为,质量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多个方面,而最先需要解决的则是诚信问题。诚信属于文化范畴的一个组成部分。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也属于文化传承。没有这些好的文化,何谈成为一个制造强国?没有这些好的文化,何谈“质量时代”?因此,未来在汽车行业,在制造业领域,大家都要带着文化的思考去走好自己的路。